貨物按要求送達貨代或航空公司指定的倉庫(即 “進倉”),并不意味著發貨人可以 “萬事大吉”。進倉后是貨物從 “貨主管控” 轉向 “物流端流轉” 的關鍵銜接期,涉及稱重核對、包裝加固、單證匹配、報關安檢等多個核心環節,任何一個細節疏漏都可能導致航班延誤、費用增加甚至貨物退運。接下來,百運網將為您分享貨物進倉后的核心操作步驟與必須關注的注意事項。
一、進倉后的核心操作:主動跟進 3 大關鍵節點
貨物入倉后,發貨人需以 “確認信息→追蹤流轉→銜接出運” 為邏輯,主動對接貨代或倉庫,確保流程順暢。
1. 第一時間確認 “入倉信息核對結果”
倉庫接收貨物后,會首先進行 “件、重、尺”(件數、實際重量、體積)的核對,這是后續訂艙、計費、報關的基礎。發貨人需在入倉后 1-2 小時內向貨代確認以下信息:
貨物實際件數與申報件數是否一致?(避免漏送、多送或倉庫清點錯誤,比如申報 10 箱實際到倉 9 箱)
實際重量、體積重量與預估數據是否存在偏差?(若偏差較大,需確認原因:是包裝超重還是測量誤差?偏差可能導致運費增加,需提前核實并確認費用承擔方)
貨物包裝是否符合空運標準?(倉庫會檢查包裝是否破損、密封是否完好、是否存在易散落風險,若不符合,需確認倉庫是否提供加固服務)
提示:若發現數據偏差或包裝問題,需立即與倉庫溝通修正,避免因信息不符影響后續訂艙。
2. 同步提交完整單證,確認 “報關資料匹配”
進倉后,倉庫會等待貨代傳遞的報關資料,啟動報關流程。發貨人需在入倉當天內完成單證提交與核對:
提交核心單證:將商業發票、裝箱單、報關單(或報關委托書)、特殊貨物認證文件(如 MSDS、品牌授權書)等完整資料發送給貨代,確保文件清晰、信息準確。
核對 “單證 – 貨物” 一致性:主動向貨代確認 “單證上的貨物名稱、HS 編碼、價值、件重尺” 與倉庫實測數據是否完全一致 —— 比如單證寫 “棉質 T 恤”,貨物實際是 “化纖 T 恤”;或單證申報價值與倉庫預估價值差異過大,都可能觸發海關查驗。
確認報關委托狀態:若委托貨代代理報關,需確認貨代已完成 “報關單預錄入”,并核對預錄單中的收發貨人、貿易方式等關鍵信息,避免因錄入錯誤導致報關失敗。
3. 追蹤 “流轉進度”,銜接 “出運信息”
貨物核對、單證匹配后,會進入 “安檢→打板→等待裝機” 的流轉環節,發貨人需重點追蹤 2 個關鍵節點:
安檢與放行狀態:倉庫會將貨物送至安檢區,若貨物含疑似禁運品(如不明粉末、強磁性物品),會被要求開箱查驗。需主動向貨代詢問 “安檢是否通過”,若被查驗,需配合提供貨物說明或補充文件(如成分檢測報告)。
艙位與航班確認:貨代需根據倉庫提供的準確件重尺,向航空公司確認艙位(尤其是旺季,可能出現 “預估艙位與實際載重不匹配” 的情況)。發貨人需在航班起飛前 4-6 小時確認最終航班信息(航班號、起飛時間、目的地機場),并記錄空運提單號(AWB)—— 這是后續追蹤貨物運輸狀態的唯一憑證。
二、必須警惕的 6 大注意事項:避坑核心指南
進倉后的風險多隱藏在 “細節偏差” 和 “溝通滯后” 中,以下 6 點是新手最易踩的坑,需重點規避。
1. 拒絕 “模糊申報”,避免海關查驗延誤
部分發貨人為圖省事,在單證中寫 “goods”“products” 等模糊品名,或低報貨物價值企圖避稅,這是進倉后最危險的操作。倉庫核對時若發現 “單證描述與貨物實際不符”,會暫停流轉;即使進入報關環節,也會被海關系統判定為 “申報異常”,觸發人工查驗,導致貨物滯留 1-3 天,甚至面臨罰款。
正確做法:品名需具體(如 “塑料材質手機殼” 而非 “電子產品配件”),價值按實際交易價格申報,HS 編碼對應準確(可通過 “中國國際貿易單一窗口” 查詢)。
2. 緊盯 “重量體積偏差”,防止運費 “被動加價”
空運以 “實際重量與體積重量取大計費”,若發貨人預估的重量 / 體積與倉庫實測數據偏差超過 5%,貨代通常會按 “實測數據” 重新核算運費,導致 “預算超支”。比如預估體積重量 100kg,實際測量 120kg,運費可能增加 20%。
正確做法:進倉前自行精準測量 “長 × 寬 × 高”(單位 cm),按 “÷6000” 換算體積重量;若貨物含包裝,需包含包裝重量。若實測偏差較大,需要求倉庫重新測量并提供稱重 / 量尺照片,確認無誤差后再確認費用。
3. 特殊貨物需 “提前標注”,避免操作失誤
帶電池、易碎、精密儀器等特殊貨物,若進倉時未明確標注,倉庫可能按普通貨物處理,導致損壞或無法裝機:
帶電貨物:需提前在包裝外貼 “鋰電池標簽”,并告知倉庫 “不可重壓”,同時向貨代同步 MSDS、UN38.3 等認證文件;
易碎貨物:需在包裝外貼 “易碎品”(Fragile)標識,要求倉庫單獨存放、輕拿輕放,必要時可申請 “定制緩沖包裝”;
精密儀器:需提供 “裝卸說明”(如 “只能豎放”“禁止倒置”),避免倉庫裝卸時破壞內部結構。
4. 確認 “特殊標識與嘜頭”,避免貨物錯分
嘜頭(Shipping Mark)是貨物的 “身份標識”,通常包含收貨人代碼、目的地、件數等信息,尤其對多票貨物同批進倉的情況,嘜頭是倉庫區分貨物的關鍵。若貨物無嘜頭或嘜頭模糊,可能與其他貨物混淆,導致 “錯裝航班” 或 “漏裝”。
正確做法:在每箱貨物外包裝的醒目位置張貼清晰嘜頭(建議打印成標簽粘貼,避免手寫模糊);若為托盤貨,需在托盤四面都貼嘜頭。同時向貨代提供嘜頭樣本,便于倉庫核對。
5. 旺季需 “鎖定艙位”,防止 “臨時甩貨”
空運旺季(如 8-12 月跨境電商大促期、節假日前后),航空公司常因 “載重限制” 或 “高優先級貨物插隊”,將部分貨物 “甩貨”(即取消原定艙位,順延至下一航班)。若發貨人未提前確認艙位鎖定狀態,可能導致貨物滯留倉庫,錯過交貨期。
正確做法:進倉前要求貨代提供 “艙位確認單”(含航空公司蓋章或系統截圖);進倉后向貨代確認 “貨物已錄入航空公司貨運系統”,避免 “口頭訂艙” 無保障。若貨物緊急,可要求貨代申請 “優先裝機” 服務(需額外付費,但能降低甩貨風險)。
6. 留存 “入倉憑證”,作為維權依據
貨物進倉時,倉庫會出具 “入倉簽收單”(注明件數、日期、倉庫經辦人),這是證明 “貨物已安全交付倉庫” 的核心憑證。若后續出現貨物丟失、破損,或倉庫否認接收貨物,“入倉簽收單” 是維權的關鍵證據。
正確做法:親自送貨時務必索要紙質簽收單;委托物流送貨時,要求送貨方拍攝簽收單照片并及時反饋,同時向貨代索要倉庫的 “入倉掃描記錄”,雙重留存證據。
三、總結:進倉后的核心邏輯 ——“主動跟進 + 細節核對”
貨物進倉后,發貨人的核心角色從 “貨物管理者” 轉變為 “流程監督者”。記住 3 個關鍵原則:
信息同步要 “快”:第一時間確認入倉數據、提交單證,避免因等待延誤流程;
細節核對要 “準”:緊盯單證與貨物的一致性、重量體積的準確性,杜絕模糊信息;
進度追蹤要 “勤”:主動詢問安檢、報關、艙位狀態,提前規避甩貨、查驗風險。
以上便是本期百運網為您分享的全部內容,若您還有任何國際物流方面的服務需求,請咨詢百運網專業的國際物流顧問。